关于朱熹所写的<<观书有感>>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21:00:47
问渠*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.一句,不知道*是那还是哪?我小学的时候,课本上写得是哪,现在又写得是那.不明白???请快一点,我这一周要考试了.谢谢!
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
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。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,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。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?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!诗的寓意很深,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,要不断吸取新知识,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。 鉴 : 镜子。 徘徊 : 此处指来回闪动。 渠 : 它,指方塘。
〔注释〕 1.朱熹:字元晦,号晦庵,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与文学家。 2.鉴:镜子。开:打开。 3.天光:天空的光景。 4.渠:代词,它,此处指方塘。那得:怎么会。如许:如此,这样。 5.为:因为。 [评析] 本诗发挥了说理浅显亲切的长处,虽是直说明说,但包含了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,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,再加上比喻恰当,画面生动,人们不能不承认它是首好诗。最后两句细读令人回味无穷。

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
《观书有感》-朱熹
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〔注释〕

1.朱熹:字元晦,号晦庵,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与文学家。

2.鉴:镜子。开:打开。

3.天光:天空的光景。

4.渠:代词,它,此处指方塘。那得:怎么会。如许:如此,这样。

5.为:因为。

[评析]

本诗发挥了说理浅显亲切的长处,虽是直说明说,但包含了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,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,再加上比喻恰当,画面生动,人们不能不承认它是首好诗。最后两句细读令人回味无穷。
---------------

《观书有感》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,抄录下来,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。希望对无心向学,不读书看报,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,有所启迪勉励。

原诗四句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;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
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,反复读上几遍,会觉得愈读愈爱读!你看,半亩的一块小水塘,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(一鉴开),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。第